13162025768
CFD在心血管系统研究中的应用,速度较国外商软显著提升
发布日期:2025-09-02

CFD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

计算流体力学(CFD)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是其在医学领域中最成熟、最深入的方向之一。它通过数值模拟血液流动的动力学特征如,流速、压力、剪切应力等,结合患者的影像数据重建个性化血管模型,为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、优化诊疗方案提供了量化依据。以下是其核心应用场景及解决的问题:

1、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与风险预测

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、脑梗死等疾病的核心病因,其斑块易在血管分叉、弯曲处,如颈动脉分叉、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形成,而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关键诱因。

应用场景:

  • 基于患者CT/MRI影像重建颈动脉、冠状动脉等血管的三维模型,模拟血流在血管内的流动状态,计算壁面剪切应力WSS、压力梯度、血流停滞区等参数。
  • 分析斑块形成与发展的力学环境:低WSS(<0.4Pa)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,促进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;高振荡剪切指数OSI则会增强内皮细胞的凋亡,加速斑块进展。

可解决的问题:

  • 预测斑块易发生区域:通过WSS分布识别“高危区域”,提前预警动脉粥样硬化风险。
  • 评估斑块稳定性:斑块表面的高剪切应力或血流冲击可能导致斑块破裂,CFD可量化斑块承受的机械力,辅助判断是否需要提前介入治疗。
     

2、动脉瘤的生长与破裂风险评估

动脉瘤,如颅内动脉瘤、腹主动脉瘤,是血管壁局部膨出形成的“薄弱点”,其破裂可能导致致命性出血,而血流对瘤壁的力学作用是决定其生长和破裂的核心因素。

应用场景:

  • 基于影像重建动脉瘤的三维形态,模拟瘤腔内的血流涡流、压力分布、瘤壁剪切应力(WSS)和瘤壁压力(TBP)。
  • 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动脉瘤特性的关联:例如,瘤腔内的涡流紊乱程度、高压力梯度区域与破裂风险正相关;低WSS则可能促进瘤壁退化,加速动脉瘤生长。

可解决的问题:

  • 量化破裂风险:对未破裂动脉瘤,通过CFD参数区分“高风险”与“低风险”动脉瘤,避免过度治疗。

  • 优化治疗方案:评估手术干预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,预测治疗效果,如是否有效降低瘤壁压力。

     

3、心脏瓣膜疾病的评估与人工瓣膜优化

心脏瓣膜的狭窄或反流会导致血流紊乱,而人工瓣膜的设计需平衡血流动力学性能与并发症风险。

应用场景:

  • 天然瓣膜病变评估:模拟二尖瓣反流时的反流束形态、流速和压力损失,量化瓣膜功能障碍程度,辅助判断手术时机。
  • 人工瓣膜优化:对机械瓣、生物瓣或经导管主动脉瓣,模拟其打开/关闭时的血流分布、WSS和血液停留时间,优化瓣膜的瓣叶形态、开口角度、支架设计。
可解决的问题:
  • 避免术后并发症:通过CFD优化人工瓣膜设计,减少血流停滞区,降低血栓风险,和过度湍流,以减少红细胞破裂导致的溶血。
  • 个性化瓣膜选择:对复杂解剖结构,如瓣膜钙化严重的患者,通过CFD模拟不同型号瓣膜的适配性,提高手术成功率。
     

4、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流动力学分析

先天性心脏病,如室间隔缺损、法洛四联症、主动脉缩窄等,会导致血流路径异常,引发心功能损害,而CFD可量化异常血流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。

应用场景:

  • 重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和血管三维模型,模拟异常分流的流速、流量和压力变化。
  • 分析血流动力学对心功能的影响:例如,主动脉缩窄会导致上肢高血压和下肢低灌注,CFD可计算缩窄处的压力降,评估对心脏后负荷的影响。

可解决的问题:

  • 指导手术时机与方式:通过模拟不同年龄段的血流变化,预测病变对心功能的长期损害,确定最佳手术干预时间。
  • 评估术后效果:模拟手术修复后的血流恢复情况,优化手术方案,如补片大小、形状等。
     

5、支架植入与血管重建的优化

冠心病、外周动脉疾病等需通过支架植入扩张狭窄血管,但术后可能出现再狭窄或支架血栓,血流动力学是关键影响因素。

应用场景:

  • 模拟支架植入后的血管形态,如支架贴壁性、扩张程度,计算支架附近的血流速度、WSS分布。
  • 分析分叉血管支架植入后的血流分配,评估分支血管的血流是否受主支支架影响。

可解决的问题:

  • 优化支架选择与植入策略:通过CFD比较不同支架设计对血流的影响,选择更易维持正常WSS的支架。
  • 降低术后再狭窄风险:预测支架植入后可能出现的血流紊乱区域,辅助医生调整植入位置或采用药物涂层支架,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。
     

6、心功能评估与心力衰竭机制研究

心力衰竭的核心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,而心室血流动力学与心肌收缩功能密切相关。

应用场景:

  • 结合心脏MRI的心肌运动数据,模拟左心室收缩/舒张过程中的血流涡流、充盈效率,量化心室的“泵血能力”。
  • 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形态改变,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。

可解决的问题:

  • 量化心功能指标:通过CFD计算心室的血流动能、压力升高速率等参数,补充传统心功能指标的不足,更精准评估病情。
  • 指导治疗方案:例如,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(HFpEF),通过血流模拟分析心室舒张期的充盈障碍机制,优化利尿剂或血管扩张剂的使用
     
二、基于VirtualFlow软件的血液流动仿真案例

门静脉是肝脏的“物流总闸”,其位置如下图(a)所示。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25 %,却没有任何瓣膜;一旦血流动力学失衡,就可能引发门脉高压、血栓乃至肝性脑病。受制于伦理与成像极限,活体测量门静脉全域流速、壁面剪切应力(WSS)几乎不可能。

于是我们把血管“搬进”计算机,截取一段如下图(b)所示,用CFD让在血管内的行为变得可观测、可量化、可干预。

 

 

在此案例中,采用上海积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自研CFD软件VirtualFlow 2025的非结构求解器进行仿真。该求解器支持任意的非结构网格,仿真精度不亚于主流上软,同时支持原生GPU计算,可大幅提升仿真速度。

 

a、CPU求解结果与主流商软对比

采用VirtualFlow进行网格划生成软件生成四面体网格,分别通过国外F软件和自研求解器用该网格进行仿真。从仿真的结果对比可以看出血管壁面上的压力分布基本一致,最大高压绝对值几乎一致,最低低压绝对值相差10%左右。

b、GPU求解结果与主流商软对比

积鼎科技VirtualFlow 2025版已支持GPU求解能力,其特色表现为:

1. 同时支持CPU和GPU计算

  • GPU原生支持,性能不亚于国际主流GPU求解器
  • CPU支持多线程和多进程混合并行模式
  • 同时适配国际主流和国内多种CPU/GPU

2. 支持任意多面体网格,适用于具有复杂几何外形的快速网格生成

3. 采用稳定高效的数值求解方法,可以求解多种流动特别是多相流问题

4. 支持定常和非定常求解

5. 支持多种湍流模型,包括但不限于k-epsilon、sst k-omega等

6. 具有全面的前后处理功能

  • 高度自动化网格划分能力
  • 高性能仿真结果后处理

7. 具有脚本功能,能够支持自动化运行

8. AI友好,可与AI模型连接

 

仿真结果对比

从上图的仿真结果比较来看,VirtualFlowGPU版与商软国外S软件的计算结果几乎一致,可见VirtualFlow GPU版本求解器数学模型的精度是可以信赖的

 

仿真性能对标

国外S软件核并行时间

自研GPU版1卡并行时间

国外S软件在16核配置下仿真500步,耗时378s。相同的网格与模型配置下,采用VirtualFlow非结构求解器求解,在1块GPU显卡的情况下,同样计算500步,需要51s。可见自研非结构求解器的GPU版本计算效率是商软CPU计算的7~8倍。

 

c、与离散元软件DEMms耦合

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方法及 CFD-DEM 单向耦合解析的基础上,针对红细胞与血流场的相互作用,虽正常生理状态下红细胞体积分数为 35%~50%,属于高浓度颗粒体系,二者相互作用具有强耦合特性,但为演示单向耦合,特设计如下测试算例。

 

该测试算例的核心是对红细胞相关参数进行特殊设定,以满足单向耦合的适用条件。在算例中,我们将红细胞的体积分数大幅降低至5% 以下,使其处于稀薄颗粒体系范畴。此时,可近似认为红细胞对血流场无显著扰动,仅需考虑血流场对红细胞的作用力,符合单向耦合 “上游计算结果驱动下游仿真,下游结果不反作用于上游” 的特征。

 

基于积鼎的颗粒流求解器DEMms,与非结构求解器耦合,实现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的耦合仿真。通过下图耦合仿真结果可见,红细胞在中间交汇处容易聚集。通过耦合仿真,可以对血栓形成的研究体统理论依据。

 

三、VirtualFlow非结构求解器的特点

1. VirtualFlow2025版中的求解器可分结构模块求解器和非结构模块求解器。比于传统国外F软件等商软,只能提供一种模式,软件的仿真场景有更大适用性。

2. 同时支持CPU和GPU计算

a. GPU原生支持,性能不亚于国际主流GPU求解器

b. CPU支持多线程和多进程混合并行模式

c.同时适配国际主流和国内多种CPU/GPU

3. 支持任意多面体网格,适用于具有复杂几何外形的快速网格生成

4. 采用稳定高效的数值求解方法,可以求解多种流动特别是多相流问题

5. 支持定常和非定常求解

6. 支持多种湍流模型,包括但不限于k-epsilon、sst k-omega等

具有全面的前后处理功能 

a. 高度自动化网格划分能力

b.高性能仿真结果后处理

7. 具有脚本功能,能够支持自动化运行

8. AI友好,可与AI模型连接

 

四、总结

CFD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核心是将“形态学影像”转化为“力学量化指标”,解决了传统影像学无法回答的“力学机制”问题:

  • 从“是什么病变”到“为什么发生”;
  • 从“如何治疗”到“如何优化治疗”;
  • 从“群体经验治疗”到“个性化精准治疗”。

随着CFD技术与医学研究的结合,其在临床中的转化应用将更加广泛,推动心血管疾病诊疗从“定性描述”向“定量预测”发展。

热点新闻
查看更多新闻
微信咨询

官方微信

免费试用
关注我们

扫码关注

留言咨询
返回顶部

免费试用

*
*
*
*

留言咨询

*
*
*
*